信望爱联合圣经公会圣经中的动物字典内容

回目录
标题2.7 北非狷羚(麅子)(《和》作「麅子」;《和修》作「麃子」;《思》作「黄鹿、麃子」;《吕》作「麅子」)(Bubal hartebeest [roe deer])
内容

经文出处

יַחְמוּר
yachmur
申 14:5王上 5:3

 

讨论

虽然大多数英文译本(RSV、NEB、JB、NIV、REB、NAB)均译作“roebuck”(「雄麅子」),但许多圣经动物学家反对这种译法。他们认为:麅子在圣经时期虽然相当常见,一年里有部分时间是独自或成对生活,但却并不是群居的动物;它们极其胆小,生活在茂密的灌木丛中,很少出来,所以很难捕获。甚至在它们栖息的地区,也难得看见它们。因此有人指出, 王上 4:23 记载每天都有大量的麅子摆在所罗门的餐桌上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然而,也有学者认为,打猎捕获麅子虽然困难,但是设陷阱诱捕就比较容易。

KJV将其译成「黇鹿」,这种译法也被否定了,因为学者几乎一致认同希伯来文’ayal是指黇鹿,并且这个词此前已经出现在所罗门的食物清单里面了。

动物学家一致同意将该词译作「北非狷羚」,这种动物为人所熟知,并且很容易进行半驯养,就像鹿那样。在埃及的壁画和石刻上就绘有狷羚,西奈半岛也有,只是数量较少。另外,人们在埃及考古遗址发现了许多北非狷羚的木乃伊。在迦南和以色列的考古遗址都发现了不少北非狷羚的骨头,甚至在迦南祭坛附近也有,表明迦南人可能用它们来献祭。

希伯来文名称yachmur可能源自ch-m-r这个词根,意思是「红色的」,与驴的希伯来文名称的词根相同。北非狷羚是红色的,而且长得非常像有角的驴。这种动物也被称为「赤狷羚」。Hartebeest(「狷羚」)是从荷兰文借用的英文词语,字面意思是「鹿牛」。

有趣的是,《七十士译本》将yachmur翻译为bubalos(「水牛」),这是以色列人所熟知的动物。巴比伦人和叙利亚人驯养了水牛,并且在以色列北部胡列湖周围的沼泽中也有水牛的踪迹。然而,这个译法没有得到现代学者的支持。北非狷羚中的狷羚(bubal)一名是源于这个希腊文词语。

 

描述

麅子(学名Capreolus capreolus)是体型较小的鹿,成年雄性长着有三个分叉的短角。皮毛在夏季呈褐色,冬季呈灰色。它们独自或成对生活在森林和茂密林地的矮树丛中,即使在觅食时,离开树丛的距离也不会超过一两米(3-6英尺)。

狷羚或赤狷羚(学名Alcelaphus buselaphus)是一种大型羚羊,肩高约1.5米(5英尺)。雄性和雌性的面部都很长,头上有一大块隆起,隆起处长着一对短而粗的角。这对角先是向前、向上弯曲到一半的长度,然后突然笔直地向后生长。狷羚是红棕色的。

狷羚是平原动物,经常在瞪羚、斑马或其他羚羊群中吃草。狷羚的背部倾斜,看起来有些笨拙,但其实它们非常善于奔跑,能够持续地快速奔跑10公里(6英里),并且在这个距离内能轻松超越任何其他动物。

狷羚曾经遍布北非和以色列的各个平原,贝都因人称之为「野牛」。在一些犹太圣经译本中,yachmur被翻译为「野牛」。如今,上述地区的狷羚已经灭绝了,但是在博茨瓦纳1的卡拉哈里半沙漠2,以及安哥拉、纳米比亚、赞比亚3和津巴布韦4的邻近地区,还可以见到这种动物。乍得5、苏丹、乌干达、肯尼亚6和坦桑尼亚7也有非常相似的狷羚,如莱氏狷羚(学名Alcelaphus lelwel)和科氏狷羚(学名Alcelaphus cokei)。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,狷羚的斯瓦希里文名称是kongoni。近缘物种有:喀麦隆、扎伊尔8、乌干达和肯尼亚的鄂氏牛羚或黑面狷羚(学名Damaliscus korrigum)、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9的转角牛羚(学名Damaliscus lunatus),以及南非的披红狷羚(学名Alcelaphus caama)、白纹牛羚(学名Damaliscus pygargus)和白脸牛羚(学名Damaliscus albifrons)。

 

翻译

(1)如果选择将这个词译为「麅子」,那么在麅子为人熟知的地区,可以使用该物种的当地名称。如果当地人不知道麅子,可以使用其他相似的小型鹿的名称;例如,在印度、缅甸和东南亚,可译为麂或赤麂(学名Muntiacus muntiacus);

   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,可译为草原鹿(学名Blastocerus bezoarticus)。

   在不知道鹿的非洲地区,可以使用小型独羚的名称,例如霓羚亚科中的一种:

   在西非和中非,可译为黄背霓羚或丛林山羊(学名Cephalophus sylvicultrix);

   在东非、中非和南非,可译为灰霓羚(学名Sylvicapra grimmia);

   在其他地方,可以采用类似「小型鹿」(与表示黇鹿的译词「大型鹿」相对)的表述或是采用音译。

(2)如果译成红狷羚或北非狷羚,则选择如下:在博茨瓦纳、赞比亚、津巴布韦等地,可采用红狷羚(学名Alcelaphus buselaphus)的当地名称;

   在东非,可译为科氏狷羚或东非狷羚(学名Alcelaphus cokei);

   在乍得和苏丹,可译为莱氏狷羚(学名Alcelaphus lelwel);

   在南非,可译为披红狷羚(学名Alcelaphus caama)、转角牛羚(学名Damaliscus lunatus)、白纹牛羚(学名Damaliscus pygargus)或白脸牛羚(学名Damaliscus albifrons);

   在其他地区,可采用「野牛」这类名称。

0 内容引用的圣经版本缩写/简称请见9 部分参考书目
1 「博茨瓦纳」又名「波札那」。
2 「卡拉哈里半沙漠」又名「喀拉哈里半沙漠」。喀拉哈里沙漠的东部和北部属于沙漠气候,西部和南部属于半沙漠气候,半沙漠地区的雨量介于沙漠和干燥气候之间。
3 「赞比亚」又名「尚比亚」。
4 「津巴布韦」又名「辛巴威」。
5 「乍得」又名「查德」。
6 「肯尼亚」又名「肯亚」。
7 「坦桑尼亚」又名「坦尚尼亚」。
8 「扎伊尔」又名「萨伊」,即今日之「刚果」。
9 「莫桑比克」又名「莫三比克」。

希伯来文引用יַחְמוּר
yachmur
申 14:5 |王上 5:3 |


信望爱CBOL计画